征信修復是不存在的,所有聲稱可以修復征信的都是騙局。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急于消除不良記錄的心理,通過偽造證據(jù)、編造理由等手段欺騙金融機構(gòu),試圖刪除逾期記錄。例如,朱某通過微信朋友圈發(fā)布“征信修復”廣告,收取高額費用后,編造虛假理由向銀行提交異議申請,最終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。
一、騙局常見套路
1、收取高額費用后跑路:以“征信修復”為名,收取高額服務費后失聯(lián)。
2、培訓加盟詐騙:通過舉辦培訓班,收取加盟費,實則教授偽造證據(jù)的非法手段。
3、騙取個人敏感信息:在辦理“征信修復”過程中,要求提供身份證、銀行卡號等信息,用于非法用途。
二、法律后果
根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條,詐騙公私財物,數(shù)額較大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。消費者一旦輕信此類騙局,不僅會遭受經(jīng)濟損失,還可能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。
三、正確做法
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征信報告中的記錄有誤,可以通過合法途徑提出異議申請。例如,李某因前妻逾期還款導致自身征信受損,最終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了自己的權(quán)益。